螳螂[中藥]

螳螂[中藥]

螳螂,中藥名。為螳螂科動物大刀螂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、南方刀螂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.、小刀螂Stalilia maculate Thunb、廣腹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等的全體。大刀螂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,南方刀螂分布於南方各地,小刀螂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,廣腹螳螂分布於我國廣東、台灣和湖北等地。具有定驚止搐,解毒消腫之功效。用於小兒驚厥抽搐,咽喉腫痛,疔腫惡瘡,痔瘡,腳氣。

別名

不過、蟷、蛑、巨斧、拒斧、髦、蚚父、天馬、螗螂、石螂、食朧、刀螂、蟷螂、斫父、斫螂、猴兒、怒備、馬螂康。

入藥部位

全體。

性味

味甘、鹹,性溫。

歸經

歸心、肝經。

功效

定驚止搐,解毒消腫。

主治

用於小兒驚厥抽搐,咽喉腫痛,疔腫惡瘡,痔瘡,腳氣。

相關配伍

1、治痔瘡:燒螳螂(褐色者)服之。(《新本草綱目》)

2、治箭簇入肉不可拔者:螳螂一個,巴豆半個。同研,敷傷處。微癢且忍,極癢乃撼拔之。以黃連、貫眾湯洗試,石灰敷之。(《綱目》)

3、治腳氣(痹、水腳氣):取螳螂體部,以飯粒搗和,包裹腿腳患處。(《動植物民間藥》)

用法用量

內服:研末,1-2隻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、研末㗜鼻、吹喉或調敷。

使用注意

本品助陽固澀,故陰虛多火,膀胱有熱而小便頻數者忌用。

採集加工

夏、秋間捕捉,曬乾。

形態特性

1、大刀螂又名:中華綠螳螂、中國螳螂、長螳螂、老虎哥。體形較大,長約8cm。黃褐色或綠色,頭三角形,前胸背板、肩部較發達,後部至前肢基部稍寬。前胸細長。前翅革質,前緣帶綠色,末端有較明顯的褐色翅脈;後翅比前翅稍長,有深淺不等的黑褐色斑點散布其間。雌蟲腹部特別膨大。足3對前胸足粗大,鐮刀狀。中足和後足細長。

2、南方刀螂又名:二點螳螂,素叫螳螂。體中等大小,細長,體綠色、黃褐色或淺灰褐色。頭三角形,觸角絲狀,複眼大而突出,單眼3個,紅棕色,呈“品”字形排列,前胸長,前胸背板兩側幾平行,中間有一淺縱溝。翅淡綠色、黃褐色或淺灰褐色,半透明。前足腿節三角形,兩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明顯的橘紅色斑紋。中足和後足細長。

3、小刀螂。體中等大小,長4.8-6.5cm,色灰褐色至暗褐色,有黑褐色不規則的刻點散布其間。頭部稍大,呈三角形。前胸背細長,側緣細齒排列明顯。側角部的齒稍特殊。前翅革質,末端鈍圓,帶黃褐色或紅褐色,有污黃色斑點。後翅翅脈為暗褐色。前胸足腿節內側基部及脛節內側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紋。

4、廣腹螳螂。體中等大小,綠色。頭三角形,觸角絲狀。複眼發達,單眼3個。前胸粗短,前半部兩側擴大,最大寬度為最狹處的2倍。兩側有明顯的小齒。前翅革質,狹長如葉片狀,外緣及基部青綠色,中部透明,外緣中間有淡黃色斑塊;後翅膜質。前中鐮刀狀,前足基節下緣有4個齒。中足和後足細長。

生長環境

1、棲於草叢及樹枝上。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。

2、多棲於向陽背風的灌木、矮小竹叢及草叢荒地處。分布於南方各地。

3、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。

4、常活動於農田附近的瓜架、桑樹、灌木或牆壁上。分布於我國廣東、台灣和湖北等地。

藥材性狀

本品多為乾癟的蟲體,長4-8cm,黑褐色或黃棕色。頭部三角形,複眼1對,單眼3個,呈倒三角形排列於兩觸角間上方;前胸背側緣具細齒。翅、足多殘缺不全。體輕、質脆,易碎。氣微,味微鹹、澀。

相關論述

《綱目》:“治小兒急驚風搐搦,又出箭簇,生者能蝕疣目。”

附註

螳螂除上述品種外,尚有同科動物薄翅螳螂 MantisreligiosaLinnaeus、華北螳螂 Paratenodera angustipennis(Saussure)、索氏螳螂 Hierodula saussureiKirby等亦供藥用,效果相同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